亞哈時代,以色列人因犯罪緣故受耶和華的懲罰。亞哈可說是北國以色列中最惡、最壞、最可鄙的王。他自己沒有離棄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使百姓陷在罪裡的那罪,去敬拜立於但和伯特利的金牛犢;他還以此為輕,更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,引入了巴力,在撒瑪利亞建造巴力的廟;除此以外,他又做亞舍拉(即偶像「巴力」的妻子)!聖經說亞哈所行的「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」(王上十六30),而且「他所行的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,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更甚!」(王上十六33)在這樣的情況下,耶和華藉先知以利亞宣佈了審判,天足有三年零六個月「不降露、不下雨」(王上十七1),以色列全地陷於極大的饑荒。然而我們的神以憐憫為懷,沒有丟棄世上僅存能以信心回應耶和華的人。先知以利亞奉命前往一個住撒勒法的外邦婦人家中,這婦人成為當代罕見領受神豐富恩典的人。
這位撒勒法婦人,聖經沒有記下她的名字,但耶穌基督在世之時竟然也提及她!耶穌說:「我對你們說實話:當以利亞的時候,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,遍地有大饑荒。那時,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,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她們一個人那裡去,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。」(路四25-26)如此可見這位撒勒法寡婦所經歷的神蹟,在聖經中和主耶穌的心內是何等的奇異,她真是一位「活在神恩中的婦人」。
一、缺乏、絕望與出路
(王上十七1)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:「我指著所侍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,這幾年我若不禱告,必不降露、不下雨。」
雖說婦人是「活在神恩中」,當以利亞奉差到她那裡時,婦人卻是在極為艱困的光景。原因無他,乃因為當時全地在耶和華的懲罰之下皆沒有雨露,甚至連外邦人的西頓地也出現了極大的饑荒。在艱難的「大環境」之下,人的確很渺小。順境之時人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,但整個「大環境」出現艱難,人往往感到自己無能力改變環境,也無能力保守自己的安全,人是何等的渺小!
自從以利亞宣佈了耶和華「不降露、不下雨」的心意已有一段時間。起初,以利亞照耶和華的吩咐隱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。過了不知多久(也許是好幾個月),基立溪的水乾了,耶和華便差派以利亞往西頓撒勒法的婦人那裡。到這時候,縱使婦人原本也不算貧窮,如今在最基本的生活上也到了絕境。
按聖經所記,這婦人本來算是家道豐富。參看王上十七19,婦人一家本是「有樓之人」。雖然作為寡婦,丈夫不在,獨個兒養育著一個兒子,然而既然有一座至少兩層樓的樓房,估計也算不上是貧窮、窮乏的人。
然而當以利亞在撒勒法的城門旁看見她時,她正在那裡撿柴。當以利亞向她提出要水和餅的請求,婦人表示自己出來也只是「找兩根柴,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。我們吃了,死就死吧!」(王上十七12)她已經走至山窮水盡的地步,還有誰比她更艱困呢?她出來 「找兩根柴」,表示她窮乏至已經不能再為自己和兒子預備多兩餐了。若她覺得還有希望,必不會只找「兩根柴」;然而她的確窮乏至絕望了,內心只能顧及眼前的「一餐」,亦沒有足夠糧食多想「第二餐」。這種難處乃是「缺乏」,而且是極大的「缺乏」,只能吃過這「最後的一餐」,便無奈地等待死亡。
「缺乏」是一件可怕的事。人生總有相對富足的時候,也有缺乏的時候。當然我們很明白,一個人住所如何,頗為反映他的家境。寡婦本身已有頗為不錯的樓房,本來或許也過著相對富足安穩的日子。然而人生際遇變幻無定,有夫之婦突然變成寡婦,已經算是婦人人生上的一大逆轉;如今在全地饑荒的時候,空有樓房卻不能填飽肚腹。傳道書所言不錯: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」(傳三1)可以說:「富足有時,窮乏也有時。」
基督徒若明白這個道理,在富足的時候就不會自誇,因為認識到「窮乏」可能會忽然臨到自己。我們沒有把握使自己永遠富足,一切根本都掌握在父神的手。聖經說:「富足人的財物是他的堅城,在他心想,猶如高牆。」(箴十八11)很多人以自己的財富誇口,以為財物可以成為他安穩的保障(如「堅城」、如「高牆」),但傳道者諷刺他說:「在他心想」!他只不過自以為安穩,自以為穩妥,自以為因著財物得到保障,然而財物可以在一夜之間忽然離開他。你看看約伯的經歷,當魔鬼在神的允准下肆無忌憚攻擊他,他經歷了兩個苦難的日子:第一天,他失去了所有的田產財富,更喪失了所有的「七個兒子、三個女兒」(伯一章);另一天(不知是否連續兩天),他又忽然得了怪病,從腳掌到頭頂長滿毒瘡,連妻子也忍耐不住離他而去(伯二章)。可見在災難的日子,錢財無用;它不能救人脫離災殃,不能救人免去死亡,也不能使一個沉淪的人的靈魂升到天上去!
我們看見貴如以色列君王的亞哈也為了尋找水源大費周章,我們為何以為自己些微的錢財能為自己成就甚麼事?世上一切物質財富只不過都是「無定/虛無的錢財」(提前六17、箴廿三5),它「必長翅膀,如鷹向天飛去!」(箴廿三5)
再者,我們往往不是待「缺乏」真正臨到才擔憂害怕;往往當我們感受到「缺乏」正在降臨,我們已經擔憂不已。畢竟「怕缺乏」與「真缺乏」都令人害怕,所以當我們定睛在這些「虛無的錢財」之上,我們不能有真正的穩妥,只有無窮盡的憂慮。
然而從撒勒法寡婦的事蹟中,我們發覺這位缺乏至絕望地步的寡婦,竟然因以利亞的來到蒙了恩典,甚至可說是每天活在神恩之中。原因不是寡婦的信心,乃完完全全因為耶和華的大憐憫!
二、神寬宏的大恩(王上十七9-14)
寡婦原本生活極為艱難困乏;自從遇見以利亞,她開始了「活在神恩中」的生活。她的確「活在神恩中」,因為舉凡耶和華要供養以利亞,這對孤兒寡婦也必同時得到糧食。若以利亞與我們一樣「每日三餐」,這對孤兒寡婦在饑荒期間所得的食物真的多得不能數算。寡婦從「缺乏艱困」進至「活在神恩」的生活,我們不要先入為主,認為這是因著寡婦的「信心」。因為領受神恩典的人原沒有可誇;神恩典之所以臨到人身上,最關鍵的原因一定是因為神本身樂意施恩;神有寬宏的心,是樂意賜恩與人的神!
我說寡婦不見得是「有信心的人」,你可能為此覺得不服,因為從寡婦的口似乎出過一些「敬虔的話」。她向以利亞說:「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…」(王上十七12)單憑這話,我們不能斷定她是「有信心的人」;反倒憑著這句話,我們倒看見在婦人心目中,「耶和華」乃是「你(以利亞)的神」,卻不是「我(寡婦)的神」。若果勉強說寡婦似乎知道「耶和華」是誰,極其量也只是知道「耶和華」不是自己的神,她也似乎不是敬畏耶和華的;「耶和華」只是「以利亞的神」而已。
沒錯,耶穌在世的時候也曾提及過寡婦蒙恩的事。然而細讀耶穌的話,耶穌只不過是說以利亞奉差往這寡婦那裡去,卻隻字未提寡婦蒙恩典的原因。因此我們也不能因耶穌在世時提及她,便武斷斷定寡婦為「有信心」。
再者,若按揀選而言,寡婦本是住在西頓的撒勒法。當然住西頓這外邦地方的人也不一定是外邦人,但按耶穌路加福音四章所言,似乎耶穌也斷定寡婦原是外邦人(參路四25-26)。因此無論從何角度看來,這寡婦都沒有任何條件蒙神賜恩,然而神卻為了供養以利亞的緣故,竟然讓這寡婦也一同蒙恩被救活!
我們又可細想一點:細讀列王紀上的話,這寡婦連禱告呼求的表現也沒有。耶穌說: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著;尋找的,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」(太七7-8)然而寡婦連向耶和華「祈求」的心也沒有。但自從她遇見以利亞之後,便每天得神的供應;她尚未向耶和華發出祈求,耶和華便讓她每天活在神恩中。若不是神樂意賜恩,還有何原因?因此寡婦蒙恩,我們再找不到別的原因。唯一最大最重要的原因,乃是神有寬宏的心,祂樂意施恩。
神,是一位「樂意施恩的神」。任何人若認為自己有何條件可以討神的歡心,換取神的恩典,都屬驕傲,是貶低了這位「樂意施恩的神」。因為他以為神的恩典可以憑著自己的好行為或個人條件換取得來。保羅說:「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,叫有智慧的羞愧;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,叫那強壯的羞愧。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、被人厭惡的、以及那無有的,為要廢掉那有的,使一切有血氣的,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。」(林前一27-29)因為神要人認識到,人憑著自己一無所是,一點也不能自誇;若不是神滿有恩慈,斷沒有一人能在神面前蒙恩。
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,我們既不是因為自己的條件而蒙恩,我們蒙恩的根據乃是「神是樂意施恩的神」,這其實亦是我們人生中安穩的根據。我們是飄忽不定的,神是永遠堅定不變的。神若因為我們的敬虔,因為我們今天有愛慕的禱告,因為我們今天願意翻開聖經閱讀,才欣然賜我們恩惠,我們便有禍了。因為我們的良善不過「如同早晨的雲霧,又如速散的甘露」(何六4),轉瞬間便消逝了。我們的良善消散,神恩便消散了嗎?絕對沒有!因為神賜恩的心懷永遠堅定:無論我們顯出良善敬虔,還是悖逆走迷,神仍然是同一位神:「樂意施恩的神」。祂既向人懷著「樂意施恩的心」,我們的軟弱及善變也不能改變神賜恩的心懷。這就成為我們永遠蒙恩的根據。我們真要為此大大的感謝神!
試想想,你有何值得神向你施恩?即或是「有」的(其實都是虛的),你能確保明天、後天,一直到離世都不變嗎?不能。然而「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,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,在他並沒有改變,也沒有轉動的影兒。」(雅一17)我們的善變,教訓我們萬不可倚靠自己;神的永不改變,卻指示我們務必把一切的指望全投在祂身上,祂信實可靠,成為我們在恩典中永遠穩妥的根源!
神的恩典浩大,曾大大臨到使徒保羅身上。保羅原名掃羅,原是一個活在黑暗、仇恨中,以逼迫基督徒為樂的人。當司提反被殺的時候,「掃羅也喜悅他受害。」(徒七60)然而他後來成為蒙主大用的使徒,向眾人顯出愛心,甚至為愛教會、愛未信靈魂的緣故飽受人的逼迫、苦害。他說:「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,是蒙神的恩才成的。」(林前十五10)我們領受的大恩與保羅沒有兩樣。我們心裡當存可等的感謝,去報答神呢?
三、寡婦的小信心(王上十七12-16)
寡婦初與以利亞相遇之時,算不上為「有信心的人」。我們憑此結論出:神賜恩與撒勒法的寡婦,完全與血統無關,與人本身任何條件無關,甚至與婦人有否信心也無關,卻完全因為神是樂意施恩的神而已。然而當神差遣以利亞到婦人那裡,要藉著供給以利亞,同時供養這對孤兒寡婦時,神的確要婦人具備些微的「小信心」。
婦人的「小信心」何在呢?在於她願意聽以利亞的話而行。當她向以利亞訴說過自己的窮乏景況後,以利亞對她說:「不要懼怕,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吧!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,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。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:『罈內的麵必不減少,瓶裡的油必不缺短,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。』」(王上十七12-13)這句話既是應許,又是試驗。婦人聽見以利亞的話,竟然「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」(王上十七14)。結果,她和她的家人,並以利亞一直都得著耶和華的供應,直至降雨的日子。在艱難之中,這種順從耶和華吩咐的表現,便是一種「信心」。
仔細思想,以利亞要求寡婦「先為我作一個小餅拿來給我」,這吩咐也頗考驗人。以利亞要求的,是「先」,且作成了要「先…拿來給我」;婦人必須耗費僅餘的麵和油作餅,作成後拿給以利亞,然後才回家開始為自己和兒子作餅。寡婦不能把麵作成一個大餅再分三份,把其中一份送給以利亞。故此她願意首先獨立為以利亞做餅,已經是一種信心的試驗。當然以利亞要求的是「一個小餅」,或許寡婦起初為以利亞作餅之時,只敢把餅作得「極小」。然而當人願意運用他些微的「小信心」回應神的吩咐,神必按照祂的應許作出回應。
「信心」常常在「順從」的行動上表現出來。因為「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」,雅各挑戰信徒,要「藉著行為」把信心「指給人看」(雅二17-18)。可見一個人若說自己「有信心」,就當對神的說話作出行動上的回應。這不在乎你所表現出來的是「大信心」還是「小信心」,正如寡婦只不過作了「一個小餅」而已。不在乎所作的是「大餅」還是「小餅」,神所要的也不過是「一個小餅」而已,然而這麼微小的信心已經全看在耶和華的眼裡。因此當寡婦作餅,送到以利亞那裡,回家再為自己和兒子作餅的時候,神的作為便暗暗在罈內、在瓶裡顯現,以至「罈內的麵果不減少,瓶裡的油也不缺短,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。」(王上十七16)
今天太多急功近利的人,常常說要憑大信心去成大事,以為「作大事」才能見證神、榮耀神。然而神卻在這位只有「小信心」的寡婦身上顯出祂的奇妙來。然而信心可貴之處本不在乎「大與小」,卻在乎「通得過試驗」。
四、蒙恩生活中的波瀾(王上十七17-24)
既然說以利亞的吩咐既是應許,又是試驗,寡婦在這頭一天通過了最小的試驗:「一個小餅」。自此,寡婦與兒子每天領受耶和華的供應,開始了「活在神恩中」的每一天生活。在這種恩典日子中,原來還可能遇上突如其來的大試驗。
寡婦由本來的窮乏重新變得安穩,靠賴神恩過生活。有一天,試煉忽然臨到。原來「活在神恩中」的人仍可能遇上突如其來的大試煉!聖經說:「這事以後(即開始以餅供給以利亞之後),作那家主母的婦人,她兒子病了,病得甚重,以致身無氣息。」(王上十七17)這試煉的臨到,乃是耶和華要把寡婦帶至更深的信仰地步。祂不願意寡婦每天「活在神恩中」,信心卻始終停滯不前。
事件細節我們未能詳細講解,但經過寡婦向以利亞的祈求,以利亞為她禱告,寡婦的兒子便重新活過來。然後寡婦說出了一句重要的話,說明她的信心更進一步了:「婦人對以利亞說:『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,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。』」(王上十七24)這便是寡婦信心受試煉的果效。
神的確不願意我們在恩典中長久幼稚,不能進步。
希伯來書的收信人乃「本該師傅」的人,卻因不思長進,「成了那必須吃奶,不能吃乾糧的人」(來五12)。誰願永遠為嬰孩?但難以想像的是:在現實中,很多基督徒都甘願作嬰孩,似乎是永遠長不大的。哪一個為人父母的願意看見兒女長久為幼稚的嬰孩?天父更加不願意看見神的兒女在信仰上長久幼稚。因此這位「為父的」(天父)真的樂於興起難處,為要使原本有信心的人在信仰上更進一步。
然而耶和華給予的「試煉」有一個特點,便是因應受試驗者的處境,會讓受試驗的人感到有點「到肉」。窮乏時的「一個小餅」已經頗為「到肉」;在耶和華每天以神蹟供養時,這種「到肉」的試驗便提升至「兒子得了重病」這種事情了。但這又如何?「你們所遇見的試探,無非是你們所能受的。神是信實的,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;在受試探的時候,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,叫你們能忍受得住。」(林前十13)我們必須經過同樣的試煉,信心方能大得長進。
這位外邦的寡婦受過試驗之後,生出了更大的信心,認識到以利亞乃是神人,耶和華藉他所說的話必然成就,這是何等的可貴。因此我們要認識這條「信心的道路」,順從神的引導。我們若在神引導之下走進試煉,就當以信心回應,堅定地仰望這位樂意施恩的神,祂必使我們的信心有長足的長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