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又何必再說呢?若要一一細說,基甸、巴拉、參孫、耶弗他、大衛、撒母耳,和眾先知的事,時候就不夠了。」(來十一32)
「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,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。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,為要防備米甸人。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,對他說:『大能的勇士啊,耶和華與你同在!』基甸說:『主啊,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,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?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: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?祂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?現在祂卻丟棄我們,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。』耶和華觀看基甸,說:『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,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?』基甸說:『主啊,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?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,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。』耶和華對他說:『我與你同在,你就必擊打米甸人,如擊打一人一樣。』」(士六11-16)
按希伯來書所說,基甸是一個「有信心的人」。希伯來書沒有說明基甸的信心何在,但概覽聖經留下對基甸的爭戰記錄,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信心。
如今流行在世界的,乃是一個信仰上的「逆流」。正如我們從前提過(【逆流中作神的用人】[第一篇]),這世界沒有真正的「順流」,因為不論環境順逆,魔鬼都不停作工。故此在明顯的「逆流」之中,我們需要有基甸一樣的信心去站穩及回應;在表面「順流」(卻暗藏更危險的暗湧)的環境中,我們同樣需要信心,免入魔鬼的圈套。因此人若要「在逆流中作神的用人」,「信心」是基本條件。
從基甸與耶和華相遇的經歷中,我們已看過他信心的根基:「得聽耶和華在心裡向他說話」。從他面對米甸人的爭戰之中,我們還能看見怎樣的信心特點呢?
一、信心是「心有不甘」(士六11-14)
雖然說要看基甸的信心特點,但第一方面要思想的,卻可能是一般人認為「沒有信心」的表現。因為基甸蒙召之時,他的確說不上是「有信心」的人。
當時基甸因懼怕米甸人的緣故,過著非常消極的日子。他所作的只有「躲」,甚至連打麥子這種日常生活的工作,也只能「躲」在酒醡裡進行。況且當耶和華指出要差遣基甸前去與米甸人爭戰,基甸卻只看自己的父家與本族,只懂得計較一些屬世條件,認為他只不過是「至微小的」,又怎能拯救以色列人呢(士六15)?
基甸亦不認識耶和華,不認識耶和華的律法。當耶和華的使者向他顯現,基甸想向耶和華獻祭,卻不知從何而來的一個「湯祭」(士六19-20)!他竟然以為可以向耶和華「獻湯」,結果使者說「把湯倒出來」,表示這是不需要的。
基甸沒有向耶和華禱告,沒有答允耶和華的差遣,也沒有顯出對耶和華律法的認識來。無論從哪一角度看,基甸總說不上是有敬虔信心的人。
然而耶和華卻「觀看基甸,說:『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,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?』」(士六14)耶和華似乎看得出基甸身上有一種「能力」,是合祂所用的,足以成全神的工!「這能力」,最直接從上文基甸的說話理解下來,乃是基甸心中一顆「不甘於軟弱」的心。因為基甸說:「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,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?」(士六13)他為自己和神家軟弱的光景「心有不甘」,為仇敵肆虐、神國受欺壓的現狀感到「不甘心」!
耶和華聽出基甸如此「心有不甘」,祂說:「你靠著你這能力…」「心有不甘」,在耶和華眼中看來是一種很強大的信仰能力,使這人在神的手中成為可用之器。
做傳道人一段日子,漸漸覺得:最怕不是看見弟兄姊妹靈性不好,而是弟兄姊妹在靈性不好時仍然覺得沒有問題。
當然在牧養教會的過程中,常常看見弟兄姊妹靈性上遇到困難。有時是個別弟兄姊妹的,有時是整個群體、整個教會的。事實上,連作傳道的人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,在這方面,作為神的僕人是與一般信徒沒有分別的。
初信耶穌時,我們可能未必太感覺到自己靈性的實況;但信主日子漸久,便逐漸感覺到自己與神關係的高低起伏。我們今天可以覺得與神很親密,明天卻覺得與神甚為疏遠。若我們犯罪跌倒,更會突然感到自己與神之間被罪所隔,內心聽不見神的聲音。雖然這種靈性起伏不定的經歷常帶給我們困擾,但這仍是好的。因為我們可以從中更加真實地知道自己信仰的狀況,不至於成為無知愚昧的人。
有些人信主日子漸久,為了減輕自己靈性掙扎的難處,有意無意地使自己內心剛硬了,對自己靈性好壞、對自己愛主與否越發看輕。他們用很多的話解釋了自己靈性低沉軟弱的光景,把責任歸咎於過大的生活壓力,歸咎於魔鬼的攻擊,歸咎於每天面對太複雜的人際關係,把自己向主冷淡、失去愛主的心說成是正常的,甚至是理所當然的。我們內心若出現這種心思,便當謹慎,魔鬼奸計得逞了。當人不再在乎自己與主關係是否親密,表示他已經不再在乎耶穌,已經「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」(啟二4)!他是忘記了主的恩,大大的得罪了主。因此我們千萬不要這樣成為忘恩的人。
使徒彼得勉勵信徒,千萬不可對自己靈性的建立存馬虎的心。他勉勵信徒要在信仰上一生不斷地殷勤追求。當然我們必須認識神所賜給我們那「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」(彼後一3-4),神願意我們因著認識耶穌基督,都「得與神的性情有分」。因此,彼得勉勵信徒皆要「分外地殷勤;有了信心,又要加上德行;有了德行,又要加上知識;有了知識,又要加上節制;有了節制,又要加上忍耐;有了忍耐,又要加上虔敬;有了虔敬,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;有了愛弟兄的心,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。」(彼後一5-7)可見神在信徒的信仰追求上,存著何等大的指望!若有信徒對自己靈性光景自滿自足,不思長進,或者馬虎了事,甘於停滯及倒退,都是有負天父之所望。
再者,彼得說:「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,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,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。人若沒有這幾樣,就是眼瞎,只看見近處的,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。」(彼後一8-9)由此可見,人若果甘於軟弱,任由自己在信仰上停滯不前,是何等的可悲?他是「閒懶」的,是「眼瞎」,甚至是「忘恩」~「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」!
保羅說:「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…」(林前六20)這「重價」是耶穌基督的寶血,彼得說這是「無瑕疵、無玷污的羔羊之血」(彼前一19)我們因這位神的羔羊流出寶血,「舊日的罪」才得以潔淨。我們若果忘記了如此的大恩,彼得責備我們為「眼瞎」。只有這樣的人,才會失去了一顆殷勤追求,不甘心軟弱和停滯的心。
試問:主既用寶血的重價將我們買贖回來,祂會甘心讓我們停留在軟弱中嗎?會甘心看見我們活在魔鬼的欺壓之下嗎?會甘於看見我們不思長進,信仰停滯不前嗎?我們何竟活在軟弱之中,竟然甘於停滯此地?我們還要讓主繼續傷心嗎?
二、信心是「迎向困難」(士七19-20)
第二方面我們要思想基甸的信心特點,乃是他怎樣憑信心「迎向困難」。
聖經說:「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,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,來到營旁,就吹角,打破手中的瓶。三隊的人就都吹角,左手拿著火把,右手拿著角,喊叫說:『耶和華和基甸的刀!』」(士七19-20)
緊接著基甸蒙召的經歷之後,耶和華藉著好幾件事鼓勵基甸要站出來帶領百姓爭戰。他要求基甸拆毀父親所立的巴力,又吩咐他吹角召集以色列人準備迎向米甸人的大軍。在過程中,耶和華滿有憐憫,答允基甸多次的請求,建立他的信心(「濕羊毛」與「乾羊毛」的事件)。至此,基甸帶領著三百人,走上前線與米甸人爭戰。
基甸把手下的三百人分作三隊,自己帶著跟隨他的一百人,在三更之初「來到營旁」。「營」是米甸的營,裡面睡著的是米甸和東方人組成十三萬五千人的聯軍(士八10)。所以這「營」是基甸面對挑戰的所在,是一個極難闖進的地方。然而在神的幫助下,基甸滿有信心,帶著跟隨他的一百人迎向這困難的地方——「來到營旁」!
「來到營旁」是面向困難,走進艱難與爭戰。信心是甚麼呢?信心是一種願意面對困難的表現。有信心的人明知遵行神的旨意會遇上難處,但也樂意迎向困難,為要聽從主的話。
基督徒活在今世,理應憑信心迎向困難,不要逃、不要躲。因為我們活在今生此世,有困難、有爭戰,這是必然的事。保羅向帖撒羅尼迦教會說:「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。」(帖前三3)耶穌基督所召的不是逃兵,是神國中的精兵(提後二3)!
事實上,信徒活在今生此世,不要帶著旅客的心態度日。我們喜愛安逸,不喜歡爭戰;我們又用盡辦法使自己生活平順,希望我們所懼怕的「爭戰」遠離我們。然而耶穌說:「在世上你們有苦難…」(約十六33)保羅又對提摩太說:「不但如此,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,也都要受逼迫。」(提後三12)你能逃避到幾時?
因此我們更需要關心的,決不是我們「在世上能否逃得過爭戰」;我們更需要留意的,乃是「我有否能力迎向爭戰?」既然逼迫苦難是必然的,我們受苦難又是必然的,趁著苦難的日子尚未全面臨到,我們該怎樣預備自己「迎向困難」?只有像基甸一般「有信心的人」,才能「迎向困難」。
試想想,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。他們在數年之間,打了四場大仗,大致上把迦南地制伏了。他們乃是按照神的一個應許而行。耶和華曾對約書亞說:「我的僕人摩西死了。現在你要起來,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去,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。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,我都賜給你們了。」(書一2-3)或問:為何神只把「腳掌所踏之地」賜給他們呢?難道神沒有能力把以色列人的腳未踏進的地賜予嗎?不是的。耶和華希望以色列人親自用自己的「腳」走進這爭戰之中,正像基甸「來到營旁」一樣。當他們的腳踏進去,神的大能立時顯露。
有誰像施洗約翰,不畏艱難?他本是祭司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的兒子,在父母年老時才出生,是神帶著使命賜給他們二人的。施洗約翰作為耶穌基督的先鋒,出生以先,神的使者已經向他父母說明一個重要的旨意:「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,歸於他們的神;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,行在主的前面,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,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,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。」(路一17)
施洗約翰從父母認識神讓自己來到世上的旨意,所以他的人生都為實行這旨意作準備。他懂事以後,便走到曠野居住,時常親近神;他吃的是蝗蟲野蜜,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,在曠野傳道施洗。他傳道說:「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!」(太三1-2)傳道的日子面對猶太人的質疑、希律的恐嚇,他仍然無所懼怕,迎向這些挑戰與難處。最後他因責備希律的姦淫罪被下在監裡,終在獄中被殺(太十四3-12)。他的一生充滿了挑戰,但他的內心卻滿懷信心。信心,是他迎向困難,度過這爭戰人生的力量。並且他得知自己身上有神的旨意,他早已開始了曠野的生活,預備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面對及承受艱難挑戰的人!
我們又想想,使徒保羅歸主不久(當時仍叫「掃羅」),一次在耶路撒冷聖殿中禱告的時候,在異象中看見主向他說:「你趕緊的離開耶路撒冷…你去吧!我要差你遠遠的往外邦人那裡去。」(徒廿二17-18、21)因此,保羅便竭力預備自己,承擔這滿有挑戰及艱難的使命。他往大數去,又曾住亞拉伯曠野,後來領受耶穌的啟示,以致「深知基督的奧秘」,成為了耶穌基督「福音的執事」(弗三4、7)。
留意一段我們熟悉的經文:「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,都是有益的;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」(提後三16-17)
藉著聖經,單單藉著聖經,便足以「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」。無論面對甚麼難處,我們最需要的「預備」,都必能在神的話語中得著。聖經在我們的生命中的確有奇效。
我們若果羨慕在屬靈生命上得以長進、得以成全,除聖經以外,再沒有其他途徑。所以真正愛慕靈命成長的人,不會不讀聖經;真正下定決心在信仰上「迎難而上」的人,也不會不讀聖經。
讀聖經真的這麼難嗎?我看不是。聖經當然有「難明之處」,但聖經絕大部份的內容,以及於我們最重要的福音、基要真理,都是最明顯的。我們打開聖經,讀到使徒的書信、先知的話語,我們便能直接明白天父的思想與旨意;讀到新舊約的聖經歷史,一個一個的人物,或是悖逆,或是敬虔,都足以讓我們得到鑑戒及鼓勵。若果有些人能夠每日廢寢忘食閱讀數以千頁的小說巨著,基督徒怎麼不能每天花半小時細讀神的話語?
聖經的確有「難明之處」,但我們不要因為少許的聖經難題,放棄了從聖經得著生命益處的機會。保羅說「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,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,都是有益的。」這「益處」沒有任何人間的道理可以相比,因為這「益處」是深入人的靈魂,使人靈裡得益的。
況且,隨著我們真理知識漸漸增長,我們明白聖經的能力也會加增。從前讀不明白的聖經,今天可能明白了;從前困擾自己的聖經難題,今天可能不再困難。
曾有一次,筆者在一間教會講道。講完以後,聽見一位姊妹說:「很感謝神,我一直對這段聖經很不明白,曾經祈禱求天父向我解明。今天,神藉你的講道向我解明了。」神是又真又活的神,祂喜歡我們明白祂的話,也會在萬事互相效力之中讓我們明白聖經。這樣的經歷,使我們踴躍不已!
再者,當我們對真理知識逐漸豐富,我們生命也因此有長進。跟隨主的困難沒有減少,也沒有減輕,但我們可以不再懼怕,因為神藉著聖經寶貴的真理使我們信仰力量增加,能夠憑著更大的信心「迎向困難」!
三、信心是「堅韌有力」(士八4)
信心是「迎向困難」,又帶著強大的「韌力」。
聖經說:「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旦河過渡,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」(士八4)原來在「逆流」中生活,是特別費力的;在爭戰的日子,更容易感到「疲乏」。然而「有信心的人」的表現,卻是「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」,因為他們知道力量雖然不足,神的旨意還未達成,爭戰尚未結束!
我們每天與自己懶惰的老我爭戰,勉勵自己要「把下垂的手、發酸的腿挺起來」(來十二12);我們每天與我們的散漫心靈爭戰,求主的憐憫,使我們每早親近主的時候都能「不見一人,只見耶穌」(太十七8);我們又每天與自己的罪性爭戰,與我們心中的疑惑、憂慮爭戰;我們又要與愛世界的心爭戰,好叫愛父的心能常在心中。在各種爭戰之中,我們疲乏了。
大衛是大能的勇士,但年老之時終究疲乏了,險些死在戰場上(撒下廿一15-17)。每位爭戰中的信徒都有「疲乏」的時候,「疲乏」便是我們在爭戰過程中的考驗。我們能否「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」呢?
彼得勉勵信徒:「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。」(彼後三18)使徒保羅又勸勉作傳道的提摩太說:「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,並要在此專心,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。」(提前四15)在我們的信仰人生中,每年「有長進」,甚至每年也「使人看出長進來」,原是生命中極深的工夫。這種持久長進,毫不停滯的信仰表現,沒有因信而來的強大「韌力」是不可能的。
然而如基甸一般「有信心的人」卻表現出強大的韌力:「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」,這樣的人,才能在「逆流中作神的用人」,在神手中成為可用之器,成全神的工!